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在短时间内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化工作能力的年青人,教育培训都着眼于短期成效,尤其倾向理工科人才的培养. 这个教育制度为国家争分夺秒输送人才但它牺牲了语文教育的长远关键作用,对国家未来的小康社会建设,争取成为【创造强国】变成一种负面因素,“中考” “高考”的负面影响,这几年见诸报道的越来越多。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尺度、误导社会对教育的认识,罔顾学生健康和学习权利,更有甚者、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采取题海战术,将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而不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学习能力的青年, 学校则变成了“高考工厂”,完全悖离了教育的本义,也极大地妨碍了优秀人才的培养与脱颖而出。

教育制度、教育态度,尤其语文教育已经急切需要重回正轨,为培养国民素质、培养能引领潮流、引领国家各方面发展的人才。

汉语是世上独一的, 从甲骨文到现代汉语並无间断的文字。文字、无论任何文字都有传递文化内涵、沟通古个、突破时空的功能。汉语因为历史悠长在众多语文中所发挥文字功能显然更加突出。汉语从来就支持创意发展,近年中国创意不能普及主要受到教育制度及社会对培养人才在思想上桎梧所致。

換言之,当我们的教育回归到关学生创造性能力时,汉语就不应仅仅局限于成为灌输知识的工具,而要发挥汉语内涵中的可以培养年青人能力、尤其创造力的因素。

创造力教育的必要条件是自由、宽松和容忍的教育环境。只有自由、宽松和容忍,创造性精神才得以存活,创造性思维才得以生根,创造性能力才得以发展。任何急功近利,指望灵丹妙药的快餐方式都是不利于创造力教育的。

即使我们做到了这些,是否就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呢?那可不一定。尽管教育能够有助于提高创造性,但是这种帮助更多地体现在提高平均水平上。这就提醒我们,正规人才培养过程,不管方法多么先进,都是有缺陷的。在我们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候,我们要跳出这个固定的思维框子,比“培养”更重要的是“发现”和“保护”那些不寻常的人,那些看上去“极端”的人和有“极端”想法的人。比“培养”更重要的是“培育”,是创造环境让杰出人才“冒”出来。

当他们“冒”出来的时候,我们能够去发现,去欣赏,去保护。我们从事教育,从事培养人才,要谦卑一些,要善于去发现那些不符合已知标准但有创造力的人,要去给我们看不惯的人也有成长的空间。这些”异象”不需要石破天惊,更不需要突破前沿,请记住 : 中国现在欠缺的是一个让“普遍创意”萌芽、生存、成长的环境氛围 。

在“培育”方面,家长的角色无可代替,愿意了解汉语教育用于创造力培育的家长将会发挥关键作用。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象征,文字的发明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其他发明都重要许多,它也改变了世界,语言和文字让人类可以更有效地交流。从人们鸿蒙初醒的时期,人们就试图用图像和符号描绘自己所处的环境,如古代西亚、埃及、中国和印度,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到五千年以前。语言和文字将人类与动物、文明与野蛮区别开来,人类最早的文字书写遗迹是在位于古代西亚的尘封的大地中保存的,但这些文字大部分已经断绝了与现代文字的联系,仍然可以追溯到古代象形声的文字就只有汉语了, 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至今仍然适用。

汉字与其他单纯是拼音的文字不一样的特点是汉字是拼义文字,汉字首先创造数千个视觉符号(汉字)去表达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再把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去拼合更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汉字的词汇构造符合心理学和脑科学中有关人类知识表征非常重要的概念网络原理。当概念网络获得良好培养后它可以发挥良好的联想能力而这是创造力的基础。 汉字作为一种主要文字体系对于文明进步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拼义理论还指出,拼义文字(汉字)是视觉文字,阅读汉语同时朗读汉语,两者通过不同的感官通道,产生兼顾拼音、拼义优点的有助于培养分析和抽象思考能力。尤其是诗词歌斌,更值得多读反复的读良好创作的前题在于经历而阅读雖然不能完全代替经历但却可以为未來经历打下基础,而汉语古代所创造的璀璨夺目的丰富文献更是宝藏。
当代中国人创造性的薄弱,显然不在汉字身上,更根本的一个原因是勇气不足。创造力并不神秘,不过是智力和勇气的结合。百年的西化潮流,让多少国人在西方的强势面前,像小媳妇一样畏畏缩缩,唯洋人之言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必须清楚,没有标新立异的果敢、没有为天下先的豪迈,再聪明的头脑也不能创造!.幇助孩子走出勇敢的一步,优秀的老师、尽责的家长必不可少! 我们在每个班别都有【编者的话】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